最完整的十三經碑刻 乾隆十三經碑刻

首頁 > 中國之最 > 中國文物2013-07-15

最完整的十三經碑刻

在北京首都博物館,珍藏著一大枇規格一致、質地相同.的石碑,排列有序,蔚為壯觀。因為所刻的內容是十三經,所以稱其為十三經碑林。這些石碑原立於國子監的東西六堂、彝倫堂、敬一亭等處,1956年修繕國子監時,將其桌中在一起,移置於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內。

最完整的十三經碑刻 乾隆十三經碑刻

十三經刻石,經碑共計189座,連同諭K、告成碑共19(T塊。每座睥通高300釐米,寬105.5釐米,厚31.5釐米。依次排列是《周易》6座,《尚書》8座,《詩經》13座,《周禮》15座,《儀禮》17座,《禮記》28座,《左傳》60座,《公羊》12座,《穀梁>11座,《論語座,《孝經》1座,《爾雅》3座,《孟子》10座^碑額上刻「乾隆御定石B之碑」八個陰文篆字,其上加鈐「表章經學」「八征耄兩印。碑身正背兩面都刻經文,全部陰刻正楷。每陴禰一冊,分十二欄;每欄稱一號,分六組,每組字數五行,每行10字,共50字。每冊約4,200字。碑上每號右邊刻有小字的冊數、號數。全部石經共計63萬字左右r每睥大致刻經一卷,每卷之間不續刻,而是另起一碑。這些石碑因刻於清代乾隆年間,所以又稱「乾隆石經」。

刻經之舉起於漢代。漢武帝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」之後,儒家經典成為我國曆代學子必讀課本。當時書籍全憑抄寫,難免出現訛誤。統治者為了「考定聖覽經傳中文字同異,歸於一是,使天下萬世學者有所師承遵守」,漢熹平四年(西元∣75年)「乃詔蔡邕等正其文字,刻石鴻都。」蔡邕親手寫經於石碑,由工匠鐫刻,立於太學,作為官方頒佈的法定本,即著名的《熹平石經》。「一時觀視及事寫者,車乘日千餘輛,填塞街陌。」此後,唐,宋、明、清也有刻經之舉,可借均不完整,流傳下來的極少。只有清代的「乾隆石經』,卻完整地保存到現在。

乾隆十三經碑刻,全部經文都是清代雍正年間江蘇金壇貢生蔣衡一人所書。自雍正四年(西元1726年)至乾隆二年(西元1737年),歷時十二年始成。這在書法史上也算得是一個創舉。

相關文章推薦:

中國文物TOP10